在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的咽喉处,有一座重要港口——巴基斯坦瓜达尔港。这里,一座占地1800公顷的现代化新机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项目,中铁北京局参建的援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于2019年启动建设,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全面建成。
“瓜达尔”在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风之门,因其三面环海,常年有海风吹拂而得名。2015年4月,中国领导人访问巴基斯坦,提出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,以瓜达尔港、基础设施、能源、产业合作为四大重点的“1+4”合作布局。之后,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驶入快车道,瓜达尔港建设全面展开。在港口建设的带动下,瓜达尔地区从昔日封闭、落后的小渔村,逐步成为巴基斯坦全国瞩目的新兴发展区域。
2020年9月,当项目经理戴春壮来到瓜达尔新机场选址地时,第一感受是荒凉。目之所及是贫瘠的荒漠戈壁,大风不停卷起滚滚黄沙,瞭望塔随处可见,高温、强辐射的天气让人在室外难以睁开双眼。
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,瓜达尔当地的生活物资也十分匮乏,每周须从650公里外的卡拉奇配送物资。建设施工所在区域没有地面供水,生活和生产用电全部要靠发电机提供,通信更是没有好的网络信号。项目组成员打电话都要走上一段路,通话几分钟就会中断一次。缺物资,缺水,缺电,几乎与世隔绝,工程施工该怎么办呢?
“项目的顺利实施,离不开建设方、中国中铁、中铁北京局和机场分公司各级各方的支持,以及家人的理解和关心。”再回首,戴春壮犹记得每次出征前,在机场送站大厅,公司领导为党员佩戴党徽,授予中国中铁“开路先锋”旗帜,殷殷嘱托,加油鼓劲,互道珍重。
瓜达尔机场项目成员秦正荣早在2019年9月就先一步来到了巴基斯坦。2019年9月25日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。中铁北京局机场分公司的5名年轻人挥手告别工作了5年的北京大兴,毅然踏上了奔赴巴基斯坦的征程,成为援巴建设的先遣队。
刚到瓜达尔时,现场连住的地方也没有,项目组只能住在26公里外的酒店里,每周3次坐车穿越市区前往施工现场。在经过市区时,看到当地贫困的老百姓住在帐篷里,小孩子们没有衣服也没有鞋子,光着身体跑来跑去,秦正荣的心情有些沉重。“希望新机场能帮助改善这里的交通条件和营商环境,让经济有更好的发展,真正造福当地百姓。”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生根。
前期到岗的都是年轻人,他们克服施工环境复杂、人员不足、物资设备缺乏、语言沟通不畅、安全形势严峻等种种困难,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部食堂等10间板房的搭建工作。在临时房间里,项目组人员马上开始了工作,联系当地材料商,对材料质量和价格等进行摸底,进行项目安防建设。
瓜达尔新机场所在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,无法提供充足的施工生产和生活用水。为解决用水问题,项目组专门在施工区域进行了一次整体地下水探勘,计划做3处凿井。但在打第一口井时,一直往下钻到地下240米处,都没有发现任何含水层,只能无奈叫停了打井的计划。一开始,项目组在进行强化地基处理时,只能从外面买水。后来买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,项目组申请在施工现场外挖一条通向大海的沟渠,总算是解决了一部分土方用水问题。
2020年初,新冠疫情爆发,给项目人员、材料、机械设备等调配造成了障碍。“疫情防控期间,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都不够,我们就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,从现场的测量放线、强夯检测、勘探取土、标贯试验、土体增湿到室内试验,管理人员齐上阵,共同努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。”秦正荣说道。
中巴航线恢复后,戴春壮立即带领6名项目组成员马不停蹄赶往瓜达尔,终于减轻了现场管理人员短缺的压力,项目建设走上了正轨。由于瓜达尔新机场建设场区内土质兼具湿陷性和溶陷性,属于复杂性不良地质条件,必须进行地基处理。项目组通过试验段施工和专家论证,最终确定采用两遍点夯、一遍满夯的强夯工艺,对全场72万平方米的地基进行了强夯处理。当地气候干旱少雨,场区内地基土的含水率只有2%-4%。为确保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,在强夯施工前要进行打孔、分块增湿,通过3-4次增湿,达到最佳含水率后,再进行强夯作业。
瓜达尔气候条件恶劣,常年高温、干旱、强辐射,每天下午大风扬沙,严重影响混凝土道面的正常施工。为确保施工质量,项目组决定道面施工全部在夜间进行。公司从国内各大参建机场专门抽调了60余名熟练的专业技术工人,各道工序全部由中国工人执行。在刚刚通过的第三次中期验收中,飞行区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道面板和道肩板达到国内建设机场的高标准,质量评定为“优良”。
“瓜达尔新机场由中方设计,是以中国标准建设的。我们代表的是国家,代表的中国施工企业。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,更有责任把新机场又快又好地建成,交付投入运营。”戴春壮说。
2022年,巴基斯坦多省份遭遇多轮暴雨,引发严重洪涝灾害,瓜达尔所在的俾路支省是洪灾严重的省份之一。项目周边道路、桥梁多处被冲毁,导致生活物资和水泥、砂石料等地材运输中断。这次洪灾持续了两个多月,其间项目施工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
这一年也是施工生产任务最重、最关键的一年,需要完成飞行区排水、消防、道面等工程施工。在使领馆及国内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项目组成员团结一心、不懈努力,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飞行区各项年度施工任务,为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创造了条件。
与“水深”相伴的是“火热”。由于高温干燥,干渴唇裂、皮肤脱皮是参建员工的常态。他们白天在施工现场科学合理安排机械施工,晚上完成撰写施工日志、周报计划等内业工作。项目组成员王志威说:“刚来这里时,我们说话还中气十足。时间长了,不敢再大声喊话,最怕摔着碰着,因为身上一旦受伤,伤口就会开裂,要很久才能愈合。”
在室外工作时,因为风沙大、日照强,项目组成员每次出去都要“全副武装”,戴上遮阳帽、护目镜,以防出现皮炎和眼部病变。久而久之,他们练就了“背影识人”的本领。
勘测员冉海东是项目组年龄最小的成员。每天他都要到工地查看现场,推进进度,图纸和测量仪器片刻不离身,立杆测量,纹丝不动。因为场地面积大,往往走上一圈,他已汗流浃背。试验员樊磊磊要做好工地材料试验和质量控制试验,提供工程质量监控依据,填写检测记录并出具试验报告。因为外部环境恶劣,仪器设备需要经常保养,他每天认真清理,随时检查其运转情况,有时一坐就是半天。
这群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,初入职场不久,便逆行海外,成为中巴友谊历久弥新的守护者。过去3年,在异乡过年已经成为项目组每个人的常态。“中巴友谊万岁!春节快乐!”春节期间,巴籍工人们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向项目部人员表达祝福和谢意。
多年守望相助,项目组成员与巴基斯坦职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在伊斯兰国家斋月(4月25日)来临之际,项目组的年轻人与其他中资企业员工一道,积极参与到边远地区帮扶中。项目组对当地的迪亚巴拉小学进行捐赠,为小朋友们送去书包、文具、课本、滑梯、秋千等,帮助学校进行教室装修,为学生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。在2022年洪灾期间,戴春壮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了助巴抗洪救灾捐款活动,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巴基斯坦灾民解燃眉之急。
今年新年伊始,项目团队在安全形势严峻的环境中,克服疫情、天气变化带来的困难,见缝插针抓生产,千方百计调资源。在结束了现场通信中断11天,断水6天,仅能依靠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,材料运输进场受阻的艰难局面后,大家加班加点,全力将耽误的进度抢回来。
这时,戴春壮已经在海外工作8年多了。2022年10月,他的岳父因病去世,他未能回去。2022年底,他的母亲病危抢救了20余天,他也没能及时赶回去。“对我个人而言,家顾不上,老人照顾不了,也没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,亏欠家人太多了。”戴春壮说,“家里人抱怨是难免的,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们奔赴海外工作。”
“用自身所学亲身参与到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建设中来,这是我们工程建设者报效祖国的方式,这样的信念支持着我在巴基斯坦坚守了4年。”秦正荣说。
4年多的矢志奋斗、默默付出,实现了在一片戈壁荒漠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4F级机场的奇迹。瓜达尔新机场建成后,将成为瓜达尔地区的标志性建筑,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现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数千年前亚历山大曾勒马回望的“风之门”,将在中国建设者的帮助下迎来新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