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聚焦效益提升、价值创造,明确目标、团结奋斗,跑出建设“加速度”,勇当新时代“开路先锋”。他们,就是中铁北京局广西南横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者。
41岁的刘建华,瘦高的身材,黝黑的脸上还留有风沙侵袭的斑驳痕迹,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强和刚毅。2022年3月,刘建华从新疆若民高速公路调任广西南横高速路面二标。南横高速公路是广西第一条新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,线路全长110公里,设计速度120公里/小时。中铁北京局施工的南横高速公路项目位于广西南宁市、横州市、邕宁区境内,长度52.714公里。
为确保实现2023年年底通车的总目标,刘建华以“开局即冲刺”的状态,带领40余人的团队锁定各项节点任务,制定有效方案、明确责任分工、合理配置资源,提前建立4个水稳站2个沥青站,确保原材料供应,实行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,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,不断掀起大干热潮。南宁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,阳光充足、雨量充沛,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度以上,湿热的天气人就像待在蒸笼里。而沥青摊铺却要“趁热”开展,沥青站将生产“热乎”的沥青争分夺秒地运输到现场,摊铺机将沥青均匀洒出,作业人员要站在“铁板烧”似的地面进行快速摊铺,沥青铺开以后,压路机紧随其后,对路面进行反复压实。摊铺各个环节衔接紧密,24小时连续作业确保施工质量。刘建华总是汗流浃背地待在现场,对摊铺速度、碾压厚度等进行严格把关,及时根据现场实际制定最优方案,带着大家解决问题。在他的带领下,项目3个月完成6个施工节点,为全线沥青混凝土大规模施工提供了参数参考,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节点任务,先后获得节点奖励7次,项目荣获2022年广西公路市场施工企业信用评价“AA”级,南横高速公路2023年上半年信用评价“A”级等。
2021年7月,刘佳调任南横高速土建项目总工程师,项目重点控制工程马峦江大桥桥梁墩柱施工是他的“心头病”。马峦江大桥桥梁墩柱为水中墩,主墩地质条件差,水中淤泥厚,钢板桩围堰插打困难。刘佳多次组织技术专题会,研讨施工方案,精准分解每一道施工工序,最终采用筑岛围堰、长护筒、钢板桩防护基础开挖等工艺,并对钢围堰结构应力及变形、场地沉降及水位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和检测。为确保墩柱在水中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,他连续50多天在现场35度的高温下实时指导施工,直到18根水中墩施工完成,他才松了口气。此外,面对中风化泥质砂岩挖方爆破效果差,解石不彻底制约路基施工速度的难题,他组织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优化爆破方案及施工工艺,提前26天完成任务目标。
刘佳一遍遍现场实地踏勘,对排水沟盖板进行优化,将石方段路堑拱形骨架护坡变更优化为喷混植生防护,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。他根据拌合站设置和路面施工计划,同业主及土建单位多方沟通,确保路基施工交验与路面施工计划相匹配,做到交验一段施工一段,同步推进路面摊铺。在路缘石、水沟施工中,应用滑模施工工艺,有效降低人员投入、加快施工进度,保证施工质量,共节约成本200余万元。同时,他主导参与南横项目绿色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,参与《高速公路路缘石滑模摊铺机施工技术》等课题研究,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果服务于生产。南横项目获得中国中铁2021年度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,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业2022年度“绿色施工示范工地”等荣誉。
试验检测必须走在工程进度的前面,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生产有序推进。2022年在南横路面施工前期,赵敏刚积极投身于路面结构层配合比设计工作,前后共设计路面配合比10余套。面对项目水稳层施工原材料匮乏、进场碎石粒形较差、压碎值不稳定、级配偏细等问题,他反复试验,不断优化配合比,最终将原混合料设计级配C-B-1(悬浮密实型)向C-B-3(骨架密实型)整体靠拢适当调粗,通过关键筛孔4.75毫米通过率控制混合料空隙率,有效避免由于体积收缩造成中间级配搭接空隙偏小、粉尘含量过大造成局部体积膨胀收缩不够的裂缝现象,确保施工安全质量。
南宁的高温湿热天气给试验室的工作也带来了挑战。在30多度的高温路面,他从检测车上抬下沉重的检验仪器设备,半蹲着进行着检测操作,一分钟内反光服下已是汗如雨下,他拭去脸上的汗水,继续工作,严守质量底线。他坚持严把原材料关,从原材料、半成品到成品分别进行专项检查,达不到设计要求就要重做,材料不合格就必须换掉,试验检测工作没有差不多。为保证工程质量控制,他带领试验人员加大试验频率,按照“事前预测,事中控制,事后评估”的方法,坚持把好材料进场关,要求材料合格进场后立即对生产配比进行优化,不留任何质量缺口,有效杜绝安全质量隐患。
他们在崇山峻岭中铺路、在山涧沟壑上架桥,中铁北京局南横高速的建设者以实际行动争当新时代赶考路上的“开路先锋”,全力推进项目建设,助力提升北部湾城市群融合发展,助力当地群众迈向期盼已久、跨越发展的“高速时代”。(供稿:一公司 编辑:申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