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卓越工程师】马文景:盾构施工的“火眼金睛”

马文景,现任城轨公司南京地铁6号线项目盾构工程部负责人。自参加工作以来,他先后参与成都地铁崔家店地铁车站、万年场地铁车站、崔万盾构区间、川二盾构区间、武机盾构区间、机培盾构区间,南京地铁雨中盾构区间、市应盾构区间、机市盾构区间等重点工程测量工作。每天忙忙碌碌是他的工作状态,从走上测量岗位那天起,平凡与奉献就成了他人生的坐标。

精益求精  满怀匠心

“如果是滴水,就要努力滋润土地。如果是缕阳光,就要奋力扫除阴霾。如果是颗螺丝钉,就要努力坚守岗位。”在工作日志扉页,马文景写下这样一段话。他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

在盾构施工中,测量是“眼睛”,测量人员更是工程建设的“先行者”。马文景参与过的每个项目,每每进驻一个新的项目工地,他都带领其他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熟悉场地,了解线路走向,进行控制点布设及复核,为工程开工做准备。他常说“测量工作必须一切以数据说话”,从基层奋战的成都地铁3号线、7号线工程到运筹帷幄的成都地铁9号线工程,从南京地铁7号线的完工到南京地铁6号线堆满图纸的案牍,马文景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中的测量任务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些数字单调枯燥到了极点,但他却用责任和担当让它成为夯实地铁建设的根基。

不断摸索  推陈出新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,掌握新技术,要善于学习,更要善于创新。“创新”是新时代发展的方向。

在测量工作中,马文景不断摸索创新。他每天扛着测量仪器、揣着记录本和笔泡在工地,主动找问题,并寻求解决办法。盾构换站测量关乎盾构施工精准度,工作量巨大,但却丝毫不能马虎,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。为了缩减团队换站工作量,他将工作内容由原来膨胀螺栓钻孔安装吊篮调整为可调解式吊篮,大大缩减了工程换站测量时间。同时,他将悬挂钢丝装置的固定悬臂改装为可伸缩性悬臂,不仅缩减了前期准备工作时间,还有效规避了施工风险。在看到盾构进、出洞时弧形钢板焊接时,由于弧形钢板没有焊接握把而不易搬运、焊接的问题时,马文景再次发挥了他的创新意识,他尝试在弧形钢板生产后、运输前,在中央焊接1毫米厚卡槽制作2个插入式把手,便于登高焊接,缩减了焊接调整时间,降低了高处作业施工的风险。

用心服务  创造价值

测量服务于整个工程质量,只有工程优质才能实现测量人的价值。在盾构技术管理中,马文景不仅在测量工作中得心应手,在技术管理工作中也不甘示弱,对盾构工程量计算,方案编制及交底、组织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,收方结算、经手资料均计算无误。除此之外,他还兼管商务管理工作,单价测算、项目清单分解、参与招投标工作、完善商务合同,参与经济活动分析、负责项目四量台帐的建立,控制盾构项目施工成本,保证了项目整体效益。从测量辅助设备改进,到技术质量把控,在无数次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中,为企业施工生产抓效益、创信誉。他在南京地铁7号线项目参与编写了《提高盾构始发垂直冷冻加固一次验收合格率》,该QC成果获得了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成果一等奖。

时代各有不同,青春一脉相承。这位90后的盾构工程部负责人,全力以赴挥洒着青春和热血,奋战在他所热爱的岗位上,用不断前进的脚步践行着中铁人的使命担当。